網頁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一門深入 . 廣學多聞

許多學佛的人把 一門深入廣學多聞 對立起來,認為一門深入就不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不要一門深入,其實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根本就 不是 一個 概念的兩個方面, 也 不是 一個 矛盾的兩個方面, 一門深入是修行的 法門 問題,門者,法門是也,廣學多聞是指 經學 多少的問題.
Picture

所謂「一門深入」,倒不是有關 經、律、論 的問題,而是在於 宗教經驗、修持法門,以及 善知識的選擇 和 追隨上.  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 適合 修行那 一宗派 或那一些 法門,以致於不論是 修苦行、修樂行、修顯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從而樣樣都學, 再從中選擇一與自己 相應, 深入參學. 
如果你已認定所學的是 正統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沒有發生副作用,不論 念佛、參禪、持咒,在正常心態下,日積月累不斷的修持,都必定會有成效可見.  博覽群籍 是學問的 基礎一門深入 是學問的 造詣, 如果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為學問,只能算是常識.  佛教的 三藏聖典 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 盡學其精奧. 
因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 選擇 的 : 在初入門時,可以從 概論的書籍及通論和通史 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 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 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  學佛的人,要想增長智慧,還是要先從廣學多聞做起.  廣學,就是廣為 修學戒定慧三學,不要存門戶之見,不要恃己排他, 不但要廣學 三藏,並且要 多聞正法.  修學佛法,廣學一切是要緊的,多聞熏習 也是很要緊的﹗  關於深入經藏的問題,所謂 成佛要學《法華經》, 開悟要學《楞嚴經》, 俗話說破魔的楞嚴, 成佛的法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 三藏十二部的總持, 金剛經》是大乘佛法的 中心思想,《華嚴經》說的佛世界 , 《地藏菩薩本願經》能讓人們明白 因果報應 的道理,這些都是佛教的重要經典,佛講經說法 四十九年,講經 三百餘會,如果用一部經可以取而代之的話,世尊是不是在做 無用功?何苦講那麼多的經呢?如果一部經可以代替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我們還要 大藏經 什麼  佛在《圓覺經》中講了 二十五種 修行法門,佛 指示 修行者可以根據自己的 根器 選擇其中的 一種或幾種法門修行,而不是規定每個人 只能 修行一個法門.  弘一大師 雖主張念佛法門,但是他並 不排斥經論.  當有人問他:當代弘揚凈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複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讚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他回答說 : 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 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于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  印光大師 開示 : 飯,須有菜蔬佐助, 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 何于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門也.  一門深入盡廢門,唯打七時方可, 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  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 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 使常雨常睛,常寒常暑, 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 況吾儕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 而欲彼安於一處,不妄賓士者,甚難甚難.  就是說 : 只有打佛七的時候才可以這樣,平時斷斷不可.  蓮池大師 認為 : 各宗各派,相通一理,不能互相排斥,須廣博周遍,方得融貫,不至偏執.”  這與佛經教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符.  所以 他老人家說 : 我一生勤勤懇懇念佛,亦極力勸人學教.  世尊 講的經典都是 對治 眾生的 八萬四千種疾病 的,給人們指出了 去煩惱,出六道,了生死道路和方法, 佛經是智慧的結晶. 

 
三皈依 中有 :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讀經 可以 凈化 我們心靈,啟迪 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明白 入世與出世 的道理.  經論是一切 聖賢經驗的結晶,不讀經論不但智慧 有限,並且也有 誤入歧途的潛在危機, 研習經典的重要性及意義,可說在於使我們 掌握佛法大要,並根據佛法大要去修行.

9th Sep 2009, 1:34 P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