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基本概念 . 業的認識

,  在佛教的教理上,  佔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是行人修學佛法時不可或缺的基礎觀念.
業,  是主宰眾生於六道輪迴裡,  上升下沉的動力,  以及會感應何種的正報,  依報,  而依業受生.


了解 業 是什麽 ?   便要先了解 ,  業力業報業障 這四個詞的意義.
1.   : 就是行爲.  它是意志力的反射,  這個行為無論是善是惡, 都會產生一股力量, 去推動我們造作新的行為, 而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 如此輾轉相生, 就形成一個 業力循環的推動力量.  共分為三類, 即 身業口業意業.
2.   業力: 就是身口意的行爲造作之後,  對當下及未來所産生的 影響力. 4.  業障: 就是因業果或業報産生, 從而産生不正確的決定, 再造成對未來進步的 障礙.
業,  如依果報的善惡來分, 可以分爲 善業惡業無記業(不是善也不是惡).   無記業也是會有業力的,  其影響就是順現況發展, 而不會轉變它.

業,  可以分爲 定報業(一定會受報的行爲)及 不定報業(不一定會受報的行爲).    不定報業, 在兩種因緣下, 會 轉成定報業.  
1.  習慣不改:  如隨處拋棄煙蒂,  終有一次會釀成火災.  所以 “習慣不改”, 會將 “不定報業” 轉成 “定報業”.   
2.   發願回向受報:  例如有人曾做偷業,  卻發誓說他沒做,  若他有做便下地獄,  事實做偷業是不會下地獄的,  但因爲他 “發願回向受報”,  故真的會下地獄了.   所以不好的誓願不要隨便亂發,  假願尚且成真,  皆因口業不假.
增一阿含經 : 我今以此因緣故。 說此八關齋法。 當發誓願。 無願不果。 所以然者。 若彼女人作是誓願。 即於彼劫成其所願也。 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者。 終不成佛道。 誓願之福不可稱記。 得至甘露滅盡之處。 如是。 優波離。 當作是學。”  
業,  可以分爲 引業, 引發我們會去投胎的行爲,  滿業, 可以決定我們報身圓滿不圓滿的行爲.
業,  可以分爲 表業表現在外,並能展示予他人.  無表業持續潛隱於內的業果力量, 卻無法展示於外, 令他人了知.

業,  可以分爲 現生造業現生受報的「順現受業」,  現生造業, 次生受報的「順次受業」,  現生造業,二生或多生後受報的「順後受業」.   業報成熟有先後差異,  主要的原因有二    1.  因的力量有遲早, 不同的種子有不同成熟時限, 故不能一概而論.    2.  緣的力量有強弱, 如諸緣具足, 則成熟自然早些, 倘若助緣不夠, 力道不足, 業果自然成熟亦慢。
業,   可以分爲 隨重的業報, 即就所造的善、惡業中, 何者為重, 何者先報.    隨習慣的業報, 是就依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行為而受報.    隨憶念的業報, 是由憶念決定去向, 此為臨終前憶念生前的善惡而決定去處.  故佛教有對臨終之人說法, 或為其助念佛號, 或述其生前善行, 令其憶念, 以此引發善業而感善果.
業,   可以分爲 不共業,  即個人受用的色身為 正報共業 則是眾生同時能招感,  而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為 依報不共業中能有共業的存在,  而共業中也能有不共業的存在,  如兄弟姊妹各是個體,  但母親卻是同一人.
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有部毗奈耶》也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雖然 因果業報 是不會 消滅,  但我們若能多做善事, 多積聚善緣, 可使 惡報由重轉輕,  或令善緣增多, 善力加強, 能令善果速疾成熟, 使 惡緣逐漸減弱.   如在一杯鹽水內 (惡因), 加進了淡水 (善因), 則可沖淡惡果的鹹味, 轉為甘美.   故此, 多行善因, 多聚善緣, 是極為重要的.

每一個衆生, 都擁有無限的未來可以發展, 但是我們 需要知道 業、業力、業果、業報、業障 等實際會如何運作,才能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才能朝向解脫及成佛.

28th Apr 2009, 11:38 AM
3.  業報: 可以分爲 業果 及 業報 兩種.   業果,就是指行爲造作後當下所呈現的 結果.   業報, 就是指行爲造作後未來將一定會呈現, 或有可能會呈現的結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