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種境界是人生 名利、得失、盛衰、成敗 的 總和. 眾生時時刻刻都被這八風所 吹動,襲擊,甚至被 煙沒. 倘心所有主,而能安住於正法,不為愛憎所惑亂,則不為八風所能動耳 !
1. 利 利乃利益,凡有益於我,皆稱為利.
2. 衰 衰即衰滅,遭受損害,凡有減損於我,皆稱為衰.
3. 毀 毀即毀謗,因憎惡某人,而說惡語,訕謗之.
4. 譽 譽即讚譽,因喜愛某人,雖不對面,亦以善言讚譽.
5. 稱 稱即稱道,當面的稱頌,因推重某人,於大眾中稱道其善.
6. 譏 譏即譏誹,當面的譏諷,因厭惡某人,雖本無其事,而偽說為實有.
7. 苦 苦即逼迫,遭遇痛苦困難,或遇惡緣惡境,身心受到逼迫.
8. 樂 樂即歡悅,獲得稱心快樂,或遇好緣好境,身心皆得歡悅.
這裡有 兩則 關於 八風 的 公案,可供修行人作為 礪緣磨練 的借鑒. 第一則是 禪宗 有名的公案之一.
(一)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博學多才,兼通釋典.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脫雋逸,耐人尋味的禪機. 他有一位方外好友 佛印禪師,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優,蘇東坡和他過從甚密,並頗為折服.
偈曰: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這首偈語,氣概非凡,意境很高,顯示出東坡居士才華橫溢,不可一世. 他一方面固然是在讚頌佛陀;另一方面,是隱喻作者自己具有超俗,不為物累的境界,是自負不凡的得意之作.
蘇學士寫下這首偈頌後,立即派人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期望得到這位方外知交的讚揚. 哪知道佛印禪師拜讀以後,提筆批了“放屁” 二字,叫原人帶回. 蘇學士一見這粗惡而帶辱罵的批語,不禁 無明火冒三千丈,拍案而起,親自過江去找佛印禪師評理. 禪師迎上前來笑道: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
蘇學士一聽,頓時默然無語,頗有愧省之意. 本來佛印禪師是比較了解和關心他的,知道他雖然喜歡佛典,且頗有解悟. 可是,東坡居士缺乏實踐工夫,習氣較深,對富貴功名,看不破,亦放不下. 所以,佛印禪師在致東坡居士書中,曾不止一次點破他,說: “時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貴,過眼成空. 何不猛與一刀兩斷?” 又說: “子瞻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 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 這些無非是禪師的一片婆心,隨機勸導,為其 解粘去縛. 可惜東坡居士並未接受這些苦口良言,以致到臨命終時才知平時的功夫不得力.
*** 這則公案說明,佛法不是單從 語言文字 上學得到的,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去 實踐、去體驗,才有受用. 否則,縱然 博覽佛經,妙語驚人,但缺乏 修持 方面的礪緣磨練,還是經不起八風 考驗 的.
另一則公案是,人們稱為“水果和尚”的現代高僧廣欽老法師的事跡.
(二) 廣欽法師當年在福建省 承天寺 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獨自一人在寺后山上岩洞內,精進修持十三年. 後來又回到承天寺,他仍然不住 寮房,每夜都在大雄寶殿上 通宵打坐. 不久,一天大殿上 功德箱 內的公款突然 丟失 了. 該寺 監院師 和 香燈師 宣佈這一消息以後,全寺眾僧 譁然. 他未回寺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他回寺不久,全寺僧人賴以為生的功德款竟然被盜;而且這件事讓大家直接聯想到的是:他每夜都在大殿內通宵打坐,如果是別人來盜竊,首先驚動的應該就是他;現在既然他沒有反應,那麼偷功德款的人是誰 ?還用得著清查嗎 ?
這一來,全寺僧眾,甚至居士們,大家雖然都不明說,但是,無不對他另眼相看,十分鄙視. 可是,他處在這種人人怒目相視的環境中,經歷了 七天 時間,始終 心平氣和,若無其事. 既沒有站出來申明一句,也沒有流露半點受 委屈 的情緒,與平常沒有兩樣. 這個時候,監院師和香燈師才出來揭開這段公案的 謎底: 原來功德款並沒有丟失,這是監院師和香燈師想借此考驗他,究竟在山洞住了十三年,礪練出什麼樣的境界來 ? 沒料到他竟能在橫遭冤枉,大眾側目之下,仍不改常態. 這樣一來,大眾無不由衷地對他表示崇敬;而他卻依然故我,毫無一絲得意之色,似乎這 稱,譏,毀,譽 都和他 毫不相干.
*** 這則公案說明,真修行人,必然 看得破,放得下,不管什麼境界現前,都能 如如不動 的照樣修持;不但 心不隨境轉,且能轉境. 這絕不是偶然,也不是能僥倖所致 !
有的人一遇到順境便貪著,就著迷,只圖享受逸樂,放棄刻苦淡泊的修行,以至縱欲行惡;有的人遭遇逆境,受到折磨,便懷疑因果無憑,退失信心,甚至譭謗佛法,種下惡因;有的人在言談中,文字上很瀟灑出塵,不為物累,大有“八風吹不動”之慨,及至得失厲害之境現前,便認真執著,看不破,放不下,陷入迷惑和動搖中而不能自拔. 八風 正是修行 最好 的考驗. 修行人必須通過種種順逆苦樂境緣,來策勵自己,磨練自己,堅定自己和提高自己才是.
閣主認為, 這是一則現代版的 八風吹不動 的 上佳例証 !
28th Jul 2009, 6:17 PM
八風 意義 如下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