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定慧等持 . 方可見性

聖一老和尚開示:  

六祖唯論見性,見性以何為本呢?
以定慧為本,有定有慧,方能見性。
定慧猶如鳥之兩翼,如車之二輪,不可缺一。




有慧則寂而常照,便無昏沉;
有定則照而常寂,便無妄想。
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定慧等持,寂照不二,即見佛性矣。
凡夫有執著、妄想,所以不能見性成佛。
妄想屬第六識;執著、昏沉屬第七識。
眾生由妄想、執著故而造業,
只有妄想而不執著,亦不造業。
假如六識不起分別,七識無從執著;
假如七識不執著,六識亦不起分別。
所以定止妄想,慧除執著,是以定慧為見性之本。

定慧之法不是兩個,是一體的。
定慧猶如身體的左、右手,是一體的,
左手幫忙右手,右手幫忙左手。

若定慧不等持,有定無慧,則成枯定;
若有慧無定,即是狂慧。
枯定、狂慧是病非藥,不能斷除煩惱惑,更遑論見性。
因此,真定必有慧,真慧必有定,定慧等持,方可見性。

學佛之人知見一定要正,有正知正見方可修行。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佛之人知見不容有少許偏差。
不可說「先定發慧」!
若先定後慧,則這定是無慧之定,
是枯定,古人說:「死水不藏龍」,
這只是世間禪定,不是出世間的首楞嚴定。

往往很多禪者都患了這個毛病,
雖然用功修定幾十年都未曾發慧,所以未能開悟。


過去有一位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住茅篷三年,
她欲知道禪師有否悟道,便差女兒去試探他。
當禪師吃過飯後,女兒上前把他抱住說:「道!」
禪師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這就是枯定。
女兒回去告知母親,老婆婆說:「三年來祇供養得個俗漢。」
遂把禪師遣出,將茅篷燒掉。                     
可見修禪定的人每每都著了定,欠缺了慧;
無慧之定,是為枯定,如何能開悟見性呢!
因此切莫講先修定,後發慧。

也不可說「先慧發定」!
若著了這個毛病,一心只求智慧,
縱使講經了得,但是沒有禪定,落了空談,解而不行,
此乃狂慧,又如何能見性呢?


過去有一位太原孚上座,他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時,
為會中一禪者所哂笑。
其後孚上座請教禪者所笑者何?
禪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
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
禪者曰:「不道座主說不是,祇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上座曰:「既然如是,禪德當為代說。」
禪者曰:「還信否?」
孚上座曰:「焉敢不信!」
禪者曰:「若如是,座主輟講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孚上座依教在房間打坐,由初更、二更、三更、四更、至五更時,聞鼓角之聲,忽然契悟,便去敲禪者房門。
禪者曰:「阿誰?」
上座曰:「某甲。」
禪者呵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甚麼醉酒臥街。」
孚上座曰:「禪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
禪者曰:「且去,來日相見。」
孚上座既發定開悟已,遂罷講經,遍參諸方禪德。

可知有定無慧,是枯定,不起功用。
有慧無定,是狂慧,有解無行,說食不飽。
必須定慧等持,寂照不二,方可見性。


7th Aug 2010, 10:22 A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