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持清淨戒 . 持戒清淨

修行人對 持戒 常有兩大 錯誤 認識 :-

1.   以爲戒,只是教我們什麽是 不能做 的.

2.   不知道戒還教我們什麽是 應該做 的.


修行人如果為了成就目標,所以就認真的開始將 應該養成 的好習慣養成,將 不應該養成 的惡習慣改掉,這時就名為 持戒.

又,如果對某一個應該做的行為習慣,在 慢慢的學習 養成好習慣.  或對某一個不應該做的惡習慣,在 慢慢改掉,這都是稱為 增上戒學.

又,如果對該好習慣,還未養成 安全有效無後患,對惡習慣,還未 去除,則名為 戒未清淨.

又如果對該好習慣,已經養成安全有效無後患了,並將該惡習慣,完全去除了,所以 不會引發 任何的危險、無效、後患 了,則名為 戒清淨.
  
所謂 持清淨戒,就是 持戒清淨.


— —  就是養成習慣,也就是將好的習慣養成,將惡的習慣去除.

清淨 — —  就是沒有危險、沒有無效、沒有後患,完全都是在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 運用.

因此,「持清淨戒」或「持戒清淨」,都是指將危險、無效、有後患的一切惡習慣都去除,將一切安全有效無後患的習慣,都養成,所以能百分之一百成就目標,得到 真正的解脫快樂 !

戒,可以分為三部份,名為 三聚淨戒.

1.   攝善法戒 — —  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謂修習一切善法.   此為修善門,係菩薩所修之律儀戒,以修身、口、意之善迴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心不放逸,守攝根門及行六波羅蜜等,若犯過,則如法懺除,長養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

2.   攝律儀戒 — —  乃捨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為七眾所受之戒,隨其在家、出家之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亦可總歸為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種.   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

3.   攝眾生戒 — —  又作饒益有情戒、作眾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此為利生門.

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十一種:-

(1)  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2)  眾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
(3)  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  知恩報恩.
(5)  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  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
(6)  見有眾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
(7)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8)  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  進止非己,去來隨物.
(9)  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
(10) 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  折伏罰黜,令其悔改.
(11) 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善法,就是 安全有效無後患 的法.

也有人錯誤以爲【戒學】【慧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法門.  

其實,知道 什麽是 該做 的,什麽是 不該做 的,本身就是 智慧.  本來就是  法法相潤的.   也就是說,佛陀 每一個 的教法,都會 資助 另一個法的 學習及成長.

雜阿含經》: 阿難 !  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 …… .一法為增上. 一法為門. 次第增進. 修習滿足.

持戒,就是爲了 安全有效無後患達到目標,我們是 可以令 該做的 因緣具足不該要 的令其 因緣不能聚合 !



10th Sep 2010, 12:10 P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