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學戒 . 持戒

學佛的人一定要 受戒 嗎 ?

受戒之後又該如何 持戒 呢 ?


戒是修行的 基礎,  是 三學 之首,  要熄滅 貪嗔痴,  就必須勤修 戒定慧.

戒是 淨業正因,  成佛之本.

佛陀 在入 涅槃 時,  叮嚀弟子 : 以戒為師 !

戒的 精神 是要 止惡行善,  饒益有情.

佛教的戒律,  根本精神是 不侵犯,  不侵犯是 尊重 別人.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就是不侵犯別人的 生命、財產、身體、名譽不飲酒 則是 不傷害 自己的 理智,  進而不會去侵犯別人.

五戒是大家應該 遵守 的,  就算未曾受戒的人,  犯了五戒其實也如同犯法,  因果業報少不了.

受戒 是為了學戒,  學戒 是為了持戒,  持戒 是為了 轉凡成聖,  受而不學則 懈怠愚癡,  學了不持則如 說食數寶,  無有是處.

在家戒分 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一般以師相受,  以至誠心感發 戒體 為授法.

其次學戒,  可分為 誦戒與解義,  戒又可分 止持戒與作持戒諸惡莫作 就是止持戒,  眾善奉行 則是作持戒,  而每一條戒都有 開、遮、持、犯,  遮是禁止,  開是利益眾生,  該開 的時候開,  該遮 的時候遮,  這叫 持戒,  該開的時候不開,  該遮的時候不遮,  叫 犯戒.   而犯戒又由於 動機、方法、結果 等不同,  罪的 輕重及懺悔 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持戒的態度應是 輕重等持,  見毀戒,  破戒者,  也不能生起 輕慢心.   而持戒的 原則,  有 少欲知足,  重視威儀,  常爾一心,  念除五蓋,  隨念懺悔,  廣修六度,  離一切相 等.



 1st Sep 2010, 2:35 P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