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正等正覺 的佛道,從 初發心 開始,共有 五十五 階位. 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乃至妙覺而成佛.
因此,可知在成佛之道的修行中,其中有十個階位是學習「迴向」的法門的. 可見,「迴向」的重要性.
《首楞嚴經》云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所謂「迴向」,就是「發願並發展向所願」之意, 有時「迴向」又稱為「行願」.
由於 願心 的不同,於未來的「發願並發展向所願的 力量(迴向力、行願力)」就會不同.
又因為「發願並發展向所願的力量(迴向力、行願力)」的不同,所以 成就 自然也就會不同.
因此,學佛人,當時時 審核 自己「迴向力(行願力)」, 是不是真的 朝向無上正等正覺.
《首楞嚴經》云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當一個人 發願 想要成佛,他這個發願的心,就叫「因地心」. 當這因地心是以為「佛」是依因緣而修出來的,或以因緣而累積起來的. 這時,他就叫「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這時想要成就無上菩提,是不可能的(無有是處). 因為他雖有發願,但此願並不會發展向無上菩提.
當一個人就算有發願,但並沒有「迴向(發願並發展向所願)」. 又當一個發願想要成佛的人,當他自己 自知本具如來無量德能,只是學習 正用 全用而已. 其實就算學全了,也只是 本具 的,也是 無所得 的. 這時他就是真的能「發願並發展向無上菩提(行願、迴向)」.
因此,當知「發願」並 不一定 就是「迴向(行願)」. 但是!迴向(行願),一定是有發願. 因此當知,「迴向」是指「發願並發展向所願」. 迴向無上菩提,就是覺悟自己本具佛性並發願學習正用全用如來所有的德能.
不迴向有何缺點呢 ?
《增壹阿含經》云 :「 優波離白世尊言:『設彼善男子.善女人雖持八關齋. 於中不發誓願者。豈不得大功德乎?』 世尊告曰:『雖獲其福,福不足言. 所以然者?我今當說….」
當 佛陀 說了故事之後,就說:「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者,終不成佛道. 誓願之福,不可稱記,得至甘露滅盡之處. 如是優波離!當作是學.」
因此可知,不懂發願迴向 的福報,比起懂的發願迴向的福報,是 不值得一提的(如佛說:福不足言).
例如: 有四位農夫,他們的技術都一樣好,都有能力將菜種得很好很成功.
第一位農夫雖然有能力種好,但是種時,心並沒有想要得什麼,只是隨便亂種,有時忘了灌溉也無所謂.
第二位農夫,種時,只要要種一次,得一次收成就好, 所以第二次就不太想種了.
第三位農夫,種時,只想要倉庫裝滿就好,所以當他的倉庫滿了,就不太想種了.
當知,現今有很多 不正見 的修行人,只管修行,不懂迴向,所以往往是如第一位農夫,隨便亂種,有種就好的心態,所以修行很久也沒有什麼成果的!
24th Sep 2009, 1:22 P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