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僧寶 . 僧伽

」是梵語「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眾.  乃 和合 之意,故又稱 和合眾、和合僧、海眾(眾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為喻,而稱海眾).  又取 梵語 與 漢語 合稱為 僧侶, 亦有僧家、僧伍等稱, 為 三寶 之一.
是依佛制, 剃髮出家,從佛陀 學道,信受如來之 教法,信奉佛陀 教義,修行佛陀 教法 的出家人.  是奉行 六和敬和合共住 的僧團. 
是 續佛慧命,傳揚佛法,具足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住於四向四果之聖弟子.  僧依戒住,僧住則法住, 稱為 僧寶.
Picture


中阿含教化病經》云 : 「有若干姓異名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從佛學道,是名為眾 是三寶之一,是在家佛弟子的 指導者,是佛法住世的 象徵,是割愛辭親,捨離世樂,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 入聖證果 的人.
原始佛教時代,僧伽乃專指 出家眾 而言,尚不包含 在家信徒.  從廣義來說,僧伽 則是指佛教全體的 教團.
大智度論》卷三 云 : 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因此,在佛教中以 四位 以上的出家人在一起辦道,而且是有組織、有系統、有紀律的修行團體,則稱為 僧伽. 
原為 比丘比丘尼 之通稱,我國及日本,則稱 比丘 為 ,比丘尼為 .  然至後世,則不只限於 比丘、比丘尼,尚有 沙彌、沙彌尼 等亦稱僧或尼,比丘等稱為 大僧,沙彌等則稱為 小僧.  比丘、比丘尼、沙彌與沙彌尼,合稱 四眾.  廣義而言,僧伽包含在家眾之 佛教教團全體,即 七眾.  此外,比丘僧伽與比丘尼僧伽,合稱 兩僧伽,又作 二部眾、二眾.  於觀念上包含四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者,稱為 四方僧伽, 而現前所見之比丘、比丘尼教團,則稱現前僧伽, 而僧侶之稱呼,亦自古以來即有之.
大乘義章卷十 云 : 住聖菩薩,單一無侶,只不成僧 
佛法的 弘傳,人人有責,但是在家信眾畢竟有眷屬親人的牽絆,不易脫離親眷束縛,所以佛陀把正法久住世間的責任託付給 和樂清淨 的僧團.  僧團畢竟是修身養性,陶鑄聖賢的大冶洪爐,是 住持正法度化眾生 的集體力量.

大寶積經》云 :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大莊嚴法門經》云 : 「出家非外相出家,乃內心的發心
八大人覺經》云 :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亦即開示在家信眾,身雖未能出家,心要常常慕念出家僧眾的清淨生活,要能有一部分過出家僧眾的持戒生活,以保持人格的清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云 : 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諸法僧聖所制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餘類一切眾生。如鬱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供養前三真實僧寶。所獲功德正等無異。如是四類聖凡僧寶。利樂有情恒無暫捨。是名僧寶不思議恩。

現代人多稱出家僧眾為 法師, 法師有以下含義 :-

1.  以法爲師,名爲法師.
2.  說法時,知無一法是因說而有, 名爲法師.

3.  說法時,能不壞假名說諸法實相,可名爲法師.

4.  說法時,但說實相法,相應法,對治法,能幫助衆生提升之法,應病與藥,可名爲法師.
佛 是法的 體現者,法 是普遍的 理則,僧 是追隨佛之足跡欲體証法的 修行者.  僧寶是 住持 佛法,居士要 護持 佛法, 在家佛弟子對 僧寶 也不能失了 恭敬心,雖然有些出家師父,其言行確實是不值得親近,然 修行不修行 是他 個人 的事, 你或可抱持恭敬的心 私下勸諫,但 絕不可隨便批評, 學佛是要 修慧培福 的,故切莫在三寶門中造 口業慎之!慎之!
7th Jul 2009, 12:27 P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