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慧的重要性
般若,梵語是 prajna. pra 是先、前. jan 是知. 因此,合起來就是“先知”.
也就是說 : 在還沒做或還沒發生以前就知道了. 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先知先覺”,或稱爲“洞察先機”.
因此,在這裏就要對般若一詞,及智慧一詞,做一個說明,其中的不同之處.
爲了說明這個,大家要了解 七 個詞. 也就是 聰明、知識、技術、智慧、般若、般若波羅蜜多、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 聰明 —— 就是耳聰目明,記憶力很好的意思. 但是記憶好,雖然好. 但不一定就能得到知識. 這中間還得多看多聽才行.
2. 知識 —— 就是正確的資訊及對世間的種種有正確的認知. 但是有了知識,就一定有技術嗎? 不一定的,中間還得多多練習. 例如 : 打籃球,光看是打不好的,還得練習.
3. 技術 —— 就是有用的技能,或技藝. 如果一個人有聰明、有知識、有技術,但當他在使用這些時,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則不會有人說他是有智慧的. 又如果當他在使用聰明等等,是無效的,也不會有人說他是有智慧的.
4. 智慧 —— 就是有效的使用聰明、知識、技術來解決問題,達到效果. 當一個人,面對問題能想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雖然人們會稱他有智慧. 可是我們還不可以說他有“般若”. 爲什麽呢? 因爲、般若是洞察先機、先知先覺之意. 所以,如果您會讓問題一直産生,雖然我們能處理好,很有智慧,但還是不夠的. 我們應該讓問題不再産生,才是般若.
5. 般若 —— 就是以先知先覺,洞察先機的智慧,能有效解決問題,令問題不再産生. 但是,當一個人,在世間上,能處事待人都事先預防,或對事能處理,還不表示能解脫三界的生死輪回,所以不能稱他有般若波羅蜜多.
6. 般若波羅蜜多 —— 就是使用先知先覺、洞察機先的般若來達到解脫生死輪回,停止一切苦. 當我們能解脫三界,也不表示一定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還得以般若波羅蜜多爲輔助,來深入開發我們的覺性,令我們的覺性能念念覺遍十方三世. 這時,才能稱爲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就是念念能覺遍十方三世.
因此,可知,修學智慧、般若的重要了.
因爲,如果沒有聰明就難有正確的知識. 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識,就難以學到有效的技術. 如果沒有有用的技術,就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智慧. 如果沒有有效解決問題的智慧,就難以進一步開發洞察先機的般若. 如果沒有洞察先機的般若,就難以成就解脫生死輪回的般若波羅蜜多. 如果沒有能解脫生死的般若波羅蜜多,就難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此,經中常 贊歎般若,及 般若波羅蜜多.
因此,爲了能開發我們的聰明,爲了得到正確的知識,爲了學習有用的技術,爲了有效的使用智慧,爲了能預防苦的産生,爲了解脫生死輪回,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則修福、修慧、修定就很重要了.
福不足,聰明、知識、技術、智慧乃至無上正覺都難以成就的.
因此,修福是這聰明乃至無上正覺等的資糧.
又光有福也是不足的. 有福,還得有慧來令修福圓滿.
又光有福慧,也還是不足的. 有福慧,還得有定,才能令福慧達到如金剛一般的不被破壞.
又爲了 修福、修慧、修定. 則這中間,有些事是 一定不可以做 的,有些事是 一定要做 的,有些事是要 看情況來做 的,而這些要做、不做、看情況做等等的注意事項,就稱爲“戒”.
因此,“戒”是 解脫本. “戒”是 成就無上菩提的正因.
《華嚴經》云 : 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27th Apr 2010, 8:17 AM 一般而言,學佛人都知道修慧很重要. 因爲佛教界常說 " 五度如盲,六度前導 ". 意思就是 : 布施乃至禅定波羅蜜多,如果少了般若波羅蜜多,則如同瞎子一樣,是盲修瞎練. 因此,可知般若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